手機:18998136938
郵編:516007
Q Q: 981353873
地址:惠州市河南岸演達大道7號五星(大廈)國墅園716號
古代的書簡(竹簡)是什麽樣的?
春秋後期,各學派興起,孔子修正六經,打破了政府壟斷版權的局麵。盡管很多書散失了,但是此時書籍的繁榮還是值得期待的。那書在那個時候是什麽樣的呢?
古書簡
根據史書記載,當時易、詩、書、禮、樂、春秋策,均為二尺四寸;孝經謙半之;論語八寸策,三分居一,謙虛。顯而易見,儒家正統經書,《孝經》、《論語》二書在當時並未達到經學地位,屬於子書,所以書寫較短。春秋時期,以八寸為一尺,故稱律法為“三尺書”,子書、傳記稱為“史書”、短書。漢簡,最長二尺,其次是一尺五寸,再次是一尺,最小五寸。
簡而言之,用墨寫的字,有的用漆寫。陶宗儀《輟耕錄》上說:上古無墨,竹挺點漆而書。 高端禮品定製
《後漢書•杜林傳》記載:先於西州,得漆書古文尚書十卷。從這些記載中,可以想見古時先用漆,然後用墨,有時漆墨並用,所以寫錯了可以削去。“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是用刀削簡派,削是改變,筆是增加,古代官員隨身戴著筆袋,內盛刀筆,人們稱之為刀筆官員。
由於曆史時代和地域史時代和地域而異。簡單的策略是傳抄的,而古今字體有很多變化。傳抄的時候,當代人往往把古字變成今字。就像我們今天印古籍的時候把繁體字印成簡體字一樣,漢代人往往把戰國時期的字體改寫成當時流行的隸書。因而很難在字體上確定簡策的時代。
簡策用繩編結連貫,繩結留有多餘部分,也就是將簡卷起,用多餘繩頭捆紮。在最前麵留兩個空白處,叫做“冗簡”,冗簡後麵寫上書名或篇名,這就是後來書籍封麵的起源。書籍通常是捆紮得很緊,分成兩束,稱為上編,稱為下編,簡的外麵再用布帛或竹簾包起來,稱它為“帙”,成語“卷帙浩瀚”即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