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訪問惠州市雪峰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官網!

凯时体育

高端禮品定製
您的當前位置: 首 頁 > 新聞中心 > 公司新聞

讀周後運的長篇傳記文學作品《儒將蔡鍔》有感

2021-09-01 14:58:01

儒者蔡鍔   邵陽典範

——讀周後運的長篇傳記文學作品《儒將蔡鍔》有感

 

曾昭通

    圖片1.png   

 

上圖為:蔡鍔身著戎裝照片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蔡鍔出生於湖南省武岡州龍管鄉楊灣團大壩上(今邵陽市洞口縣水東鎮楊灣村大壩上),他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民族民主革命家,護國元勳。

 

在中國近代史上,我們湖南邵陽地區(即原寶慶府)先後出了兩位傑出人物,一文一武,文者魏源,武者則是蔡鍔。魏源(1794—1857),字默深,是位思想家、經學家、史學家和文學家,著有《聖武記》、《海國圖誌》、《文史新編》、《古微堂集》、《老子本義》、《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春秋繁露注》等書,但多已不傳。我隻讀過他的《海國圖誌》。鴉片戰爭起來後,他也參加過抗英鬥爭。魏源出生在邵陽縣金潭鄉學堂灣村(今屬隆回縣司門前鎮)。

武者蔡鍔,亦有“儒將”之稱,原名艮寅,字鬆坡,清光緒八年十一月初九(1882年12月18日),出生於湖南省武岡州龍管鄉楊灣團大壩上(今邵陽市洞口縣水東鎮楊灣村大壩上)一個貧窮的小手工業家庭。

我們一般人隻知蔡鍔是一介武將。的確,他自小就有流血救國的宏偉抱負,1900年,18歲就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曾參加組織留學生的“拒俄義勇隊”,在陸軍士官學校第三期畢業,被譽為“中國士官三傑”之一。1904年冬回國後在江西、湖南軍事學院任教,培養軍事人才。1905年夏,被調至廣西,曆任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官、陸軍小學堂總辦、新軍混成協協統等職。1909年春,蔡鍔應雲貴總督李經羲的邀請,前往雲南,任新軍37協協統。1911年響應辛亥革命,於10月30日,率軍在昆明巫家壩起義,先後攻占軍械局、總督署。11月2日成立雲南軍政府,蔡鍔被推選為都督,在全國引起很大的震動,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陰謀複辟,1913年調蔡鍔到北京,任命他為陸軍部編譯處副總裁、參政院參政,以斷絕他與革命黨人的聯係。1915年,袁世凱醞釀稱帝。5月,袁世凱為了獲取日本帝國主義的支持,接受亡國“二十一條”。蔡鍔早已察覺袁世凱的陰謀,於是偽裝意誌消沉,麻痹袁世凱,隨後擺脫袁的特務監視,經天津轉道日本、香港、安南(今越南)海防,回到雲南。12月 25日,和唐繼堯將軍等組織護國軍,宣布雲南獨立,發動討袁的護國戰爭。蔡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通電全國。全國性的反袁護國戰爭從此拉開序幕。1916年春,蔡鍔抱病率部入四川,在川南擊敗占優勢的北洋軍,攻克宜賓、江安等地。護國戰爭勝利結束後,任四川督軍兼省長。蔡鍔領導的護國討袁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粉碎了袁世凱複辟帝製的美夢,再造了共和,也成就了一個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民主革命家、軍事家。

作為軍事家的蔡鍔是我們一般民眾所熟悉的。通過閱讀這本《儒將蔡鍔》,我們還進一步認識另一位儒者蔡鍔。1888年,6歲的蔡鬆坡受本地秀才劉輝閣的資助,進入山門鎮路邊村劉氏開設的私塾館開蒙讀書。1894年,12歲他就到寶慶府參加院試,名列榜首,被譽為“神童”,轟動鄉鄰。鬆坡13歲中秀才,手不釋卷,已頗有文化素養。1898年3月,在湖南督學徐仁鑄的推薦下,他步行700裏來到省城長沙,在2000名青年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設立於長沙的時務學堂,並以第3名(僅招收40名)的優異成績被錄取為頭班學生,成為維新派領袖譚嗣同、梁啟超的得意門生,深受譚、梁的維新思想影響。爾後還就讀於上海南洋公學。1899年,應老師梁啟超的招引,到日本留學,考入大同高等學校,加入維新派領袖唐才常領導的自立會,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從維新誌士轉變為民主革命戰士。年青的蔡艮寅,改名蔡鍔,取其“砥礪鋒鍔,重新做起”之意。蔡鍔的一生,短暫而輝煌。他學貫中西,博學多才,在政治體製、憲政研究、軍事教育、治軍思想、詩詞盈聯等諸多方麵均有建樹,並充分展現了他的道德情操和愛國情懷。蔡鍔確乃一名曠世“儒將”。隻是在那特定的曆史背景下,其文名為其武功所掩蓋罷了。

蔡鍔早年在日留學期間,曾入梁啟超主持的“新民叢報”社工作,積極為該報寫稿,以喚醒國人。他發表的《軍國民篇》,很有政治遠見。他提倡“軍國民主義”,比較詳細地闡述了自己的軍事救國思想。文章首先回顧了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在甲午戰爭失敗後的震顫、奮起及其結局,痛心地提出中國仍處於毫無生機的軟弱狀態,要改變這種“生氣銷沉”的局麵,就應實行軍國民主義。進而論述了中國之所以缺乏軍國主義而落下軟弱的病根的八大原因。在蔡鍔看來,中國的前途,中國由弱變強的希望關鍵在於“陶鑄國魂”、“建造軍國民”,最後達到國家的繁榮富強。他大聲疾乎:“居今日而不以軍國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真亡矣!”蔡鍔以身作則,反對軍閥獨霸一方的地盤思想,他身上有著別人無法比擬的儒雅和淡泊名利的氣質。1904年冬回國後他積極投身於民主革命事業,曾在上海參加章士釗等人組織的愛國社會。 蔡鍔在雲南任職時編輯的《曾胡治兵語錄》,是輯錄曾國藩、胡林翼有關治軍、用兵方麵的言論而編成的一部語錄體兵書。1911年春,蔡鍔由廣西赴雲南擔任新軍訓練工作。數年的軍中生活,他親身體會到當時所謂的“新軍”,依然是風氣敗壞,紀綱廢馳。“基礎已壞,欲挽回補救,決非一二人之力所能奏功”。麵對這種現狀,他感到隻有號召“多數同心同德之君子,相與提挈維係,激蕩挑撥”,“大發誌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宿”,才能“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家於坦途”。正好雲南新軍第十九鎮統製鍾麟同委托他編寫一份“精神講話”的教材,蔡鍔認為湘軍統帥曾國藩、胡林翼的治兵言論“多洞中竅要,深切時弊”,於是便從他們的奏章、函牘和日記中,摘取了大量有價值的內容,分類編輯,取名為《曾胡治兵語錄》,用以作為雲南新軍的“精神講話”教材。《語錄》各章都附有蔡鍔的按語。這些按語或是對本章內容的概括歸納,或是對曾胡言論的評述,或是借題發揮,闡明蔡鍔自己的思想。

還有《致湖南士紳諸公書》,慷慨激揚,文辭精湛。又《告別蜀中父老文》,亦可稱名篇,如“鍔行矣,幸謝邦人,勉佐後賢,共濟艱難。鍔也一葦東航,日日俯視江水,共證此心,雖謂鍔猶未去蜀可也”之句,至今讀之感人肺腑。

此外,蔡鍔的對聯、詩詞及函電等也很有文采,如1910年,他任廣西講武堂監督時所作:“淡泊明誌,夙夜在公”。上聯濃縮諸葛亮的名言,下聯直接采用《詩經》的成句。這可視為蔡鍔一生的座右銘。

1916年初,蔡鍔在川南前線指揮作戰時,題雪山關聯:

 

“是南來第一雄關,隻有天在上頭,許壯士生還,將軍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會當秋登絕頂,看滇池月小,黔嶺雲低。

 

此聯於多處化用唐宋詩於無形,豪邁蒼勁,厚實雄渾。又如那首《登嶽麓山》詩(1915):“蒼蒼雲樹直參天,萬水千山拜眼前。環顧中原誰是主?從容騎馬上峰巔。”亦反映了他的淩雲壯誌。

蔡鍔後來致力於治軍理政,文章雖少了,但檄文通電,立馬可待,聲情並茂,儼然一“儒將”風采。

圖000.jpg 

上圖為:2010年2月15日,本文作者曾昭通(右)與《儒將蔡鍔》作者周後運(左)於湖南邵陽農村度假合影留念。

 

《儒將蔡鍔》的作者周後運同誌也是行伍出身,自小就有夢想,奮發向上,愛好文學,憑借自己的不斷努力,一邊打工創業,一邊進行文學創作,發表作品400餘萬字,業餘又致力於紅色文化挖掘及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情係桑梓;曾被授予邵陽市最美鄉賢、第十七屆“中華優秀文藝工作者”、“第五屆全國進城務工青年良師益友”等榮譽稱號,並當選為奧運會火炬手;2020年疫情期文不停歇,被樹為惠州市“退役軍人創業先鋒典型”;2021年被列為“鄉村閱讀榜樣”。

001.jpg

     上圖為:周後運2009年創作出版的長篇傳記文學作品《護國將軍蔡鍔》《儒將蔡鍔》。


後運同誌集中精力,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廣泛地搜集材料,殫精構思,曆經多年的艱苦努力,終於完成了章回體長篇小說《儒將蔡鍔》,共15章45萬字,一版發行後成暢銷書,並獲得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具影響力優秀長篇小說獎;二次印刷之際,我欣然撰文以示祝賀。

 躲在書房裏,手捧心儀已久的《儒將蔡鍔》,細細品味、慢慢咀嚼書中的寧靜和快感,實是一種享受。這既是一部文學創作,也是一部曆史人物傳記。內容豐富,情節新穎曲折,語言順暢簡潔,還原了流血救國的“儒將”蔡鍔真實的人生經曆,充分表現了蔡鍔先生的功績勳業、文章道德和非凡的精神人格!讀來十分感人。 一冊好書在手,為情節所牽,為蔡鍔的輝煌人生和的家國情懷而掛,真可謂:布衣暖,菜根香,還是讀書滋味長。我們品讀《儒將蔡鍔》,是在品讀真實的“儒將”蔡鍔,就是認真學習和回顧曆史的過程。“儒將”蔡鍔討袁護國,再造共和;蔡鍔將軍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湖南人民的驕傲,邵陽人民感到無比自豪。蔡鍔將軍名垂青史,留給了後人寶貴的、永存的精神財富,值得後人敬仰和學習。我覺得我們特別應當學習蔡鍔愛憎分明、廉潔奉公的高尚情操;學習他愛國愛民、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希望讀者朋友們都能盡情地享受這份真意和學習的樂趣。《儒將蔡鍔》的二次印刷,喜逢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這是一份最有意義的紀念。

002.jpg 

上圖為:周後運2009年創作出版的長篇傳記文學作品《護國將軍蔡鍔》《儒將蔡鍔》發行後成暢銷書,其中《儒將蔡鍔》並榮獲得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具影響力優秀長篇小說獎;現第二次印刷,精裝版上市,受到廣大讀者關注與喜愛。

 

鏈接:《儒將蔡鍔》(作者周後運)內容提要

本書敘述反清前驅、討袁功臣——蔡鍔將軍無私無畏、一心為國、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蔡鍔是一個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民主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1882年12月18日,他出生於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水東鎮楊灣村大壩上組一個貧窮的小手工業家庭,幼年取名艮寅,字鬆坡。

年幼時他聰慧好學,過目不忘。六歲在山門鎮路邊村劉家大院的蒙館開蒙,天資聰明,勤奮用功,悟性強,記性好。他嗜書如癡,頑強學習,坎坷曲折的艱難生涯,磨煉出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廢寢忘食的求學經曆,使他贏得了“小神童”的稱譽。

1894年,12歲的鬆坡在寶慶府參加院試,名列榜上第一名,被譽為“神童”,轟動鄉鄰。1897年9月,在湖南督學徐仁鑄的推薦下,步行700裏到長沙,投考湖南時務學堂,以第三名的優異成績被錄為頭班學生。

在那裏他深受樊錐、譚嗣同、梁啟超的影響,維新思想大有進步。1899年應老師梁啟超之召喚,去日本留學,考入大同高等學校,加入唐才常領導的自立會,經常在一起研究革命方略。這時,他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從維新誌士轉變為民主革命戰士。1900年回國參加唐才常自立軍起義的準備工作,失敗後再赴日本,改名蔡鍔,取其“砥礪鋒鍔,重新做起”之意。此後,他投筆從戎,棄文習武,改學軍事,實現自己流血救國的宏偉抱負。

接著,他投入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工作,積極為該報寫稿,喚醒國人。他在“軍國民篇”中大聲疾呼:“居今日而不以軍國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真亡矣!”1901年蔡鍔自費步入日本成城陸軍學校,後又入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後轉為官費。期間經常與黃興、陳天華、禹之謨、宋教仁、鄒容等革命黨人密切聯係。1904年冬學成回國後,積極投身於民主革命事業,一展他那軍事家的傑出才能。

蔡鍔將軍回國後,在上海參加章士釗等人組織的愛國協會,後在江西、湖南為創辦軍事學校培養人才,作出貢獻。

1905年夏,蔡鍔將軍應聘廣西,先後任新軍參謀官兼總教練官、隨營學堂總理和測繪學堂堂長等職,在廣結革命黨人過程中,蔡鍔轉變為民主革命戰士。在桂期間,全力訓練新軍,實現他的軍國民主義。他強調指出:要戰勝至少一個帝國主義,必須把廣西建設成為革命的樞紐,必須加強內部團結。1909年春天,蔡鍔將軍應雲貴總督李經羲的邀請,前往雲南,從此揭開了蔡鍔將軍叱吒風雲的民主主義革命戰鬥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前夕,蔡鍔在雲南任新軍三十七協協統。曾多次同新軍中同盟會會員密商,準備起義。1911年10月30日,蔡鍔在昆明巫家壩起義,先後攻占軍械局、總督署。蔡鍔將軍命令諸軍不能亂殺一人,不能亂拿群眾一物。11月2日成立雲南軍政府,蔡鍔將軍被推選為都督。此後,他進行一係列民主改革,使當時的雲南呈現出一種新的麵貌。雲南“重九”趙義,是武昌起義以來第五個獨立的省份,擎起西南獨立第一旗,在全國引起很大的震動,為辛亥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企圖恢複帝製,想當皇帝。當有人暗示蔡鍔“袁有稱帝野心”時,他莊嚴表示:“國體共和,載在約法。有人敢違約,國人必起而共討之。我就是第一個不饒他的。”1913年10月,袁世凱將蔡鍔將軍調京任職,蔡鍔將軍為了共和,欲謀求國家發展,棄個人名利於不顧,欣然前往,因中華民國來之不易,需要一個統一的政府來領導。1915年5月,袁世凱為了換取日本帝國主義支持他複辟,接受日本提出的亡我中國的 “二十一條”。對此,蔡鍔將軍義憤填膺,密謀反袁護國戰爭。他在秘密赴滇時,曾與梁啟超訣別說:“失敗就戰死,絕對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絕對不爭地盤。”

經過種種曲折和磨難,蔡鍔將軍於1915年12月19日到昆明,與唐繼堯、李烈鈞等召開軍事會議,決定起義。25日,蔡鍔將軍等通電全國,宣布此舉“惟在討袁,五大民族,同造共和”。表現了他討袁護國力挽共和的豪邁氣慨和堅定不移的民主正義立場。雲南一呼,天下響應,全國性的反袁護國戰爭從此拉開序幕。蔡鍔將軍就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入川南作戰。他采取避實擊虛、迂回側擊的戰術,屢挫強敵。袁世凱勢孤力盡,屢吃敗仗,隻得取消帝製,在全國人民一片憤怒討袁聲中一命嗚呼,一代奸雄氣絕身亡,被永遠釘在曆史的恥辱柱上,遺臭萬年。

蔡鍔將軍領導的護國討袁戰爭取得了偉大勝利,粉碎了袁世凱複辟帝製的美夢,再造了共和!

(注:曾昭通為湖南邵陽人,一級警監,武漢警官職業學院原院長)


最近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手機:18998136938

郵編:516007

QQ: 981353873

地址:惠州市河南岸演達大道7號五星(大廈)國墅園716號

凯时体育

掃碼進入商城

凯时体育

掃碼關注公眾號

凱時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