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18998136938
郵編:516007
Q Q: 981353873
地址:惠州市河南岸演達大道7號五星(大廈)國墅園716號
蔡鍔將軍是永遠的曆史豐碑
------深切緬懷蔡鍔將軍誕辰140周年暨逝世106周年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又名艮寅,字鬆坡,乳名虎兒,祖籍為寶慶府邵陽縣(今大祥區), 他出生於湖南省寶慶府武岡州龍管鄉楊灣團大壩上(今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水東鎮楊灣村大壩上)一貧農家庭。是中國近代曆史上偉大的愛國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蔡鍔將軍一生短暫而傳奇。他叱吒風雲的革命經曆,特別是辛亥革命期間,領導新軍起義,宣布雲南獨立;袁世凱稱帝後,他舍棄高官厚祿,領導護國軍起義,武裝討伐袁世凱,維護共和國政體,影響了中國的命運,奠定了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在軍事謀略和作戰指導思想獨特,有《軍國民篇》、《曾胡治兵語錄》等作品, 深受國共兩黨推崇;獲“軍神” “中國第一軍人”等殊榮。蔡鍔為國為民積勞成疾,年僅34歲因病逝世,1917年4月12日,蔡鍔魂歸故裏,北洋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
上圖為:我們家鄉洞口的美麗風光
記得早在湖南洞口農村上小學時,老師組織我們去鎮上看電影《知音》,作為一名小學生,要理解佳麗與英雄之間的縷縷情愫,還為時尚早。可老師對我們說:“蔡鍔將軍是咱們的家鄉人。”這個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上圖為:本人(右二)足跡踏遍了祖國大西南求證蔡鍔軼事的軍旅歲月。
緣於與蔡鍔將軍是同鄉,年歲漸長,許多老人給我繪聲繪色地進述許多關於蔡鍔將軍的民間傳說,我都一一記在筆記本上,蔡鍔將軍也成了我少年的偶像。懷著對軍旅生活的向往,1991年12月,我應征入伍來到成都軍區當兵。在訓練之餘,我的足跡踏遍了祖國大西南的許多區域。而大西南又曾是蔡鍔將軍生活、戰鬥過的地方,因而讓我進一步加深對蔡鍔將軍的認識和了解。多年的軍旅生涯,我搜集了許多關於蔡鍔將軍的曆史資料。
上圖為:2015年10月16日,《邵陽城市報》刊發並本人撰寫的《蔡鍔的桑梓情結》一文,並注明蔡鍔1882年12月18日出生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水東鎮楊灣村大壩上。
上圖為:2016年5月20日湖南日報刋發本人撰寫的《蔡鍔將軍桑梓情結》一文, 並注明蔡鍔1882年12月18日出生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水東鎮楊灣村大壩上。
蔡鍔將軍 “為四萬萬同胞爭人格”,他摯愛家鄉的父老鄉親,他濃烈的桑梓之情,流溢三湘四水。而邵陽作為蔡鍔將軍的故鄉,盡管這座人文古城有較深的文化底蘊,但對蔡鍔將軍在中國近代史產生重要影響的一些曆史題材挖掘得不夠深入,對蔡鍔將軍生前的一些文物、古跡保護乏力。我在感歎之餘,頓生幾分沉甸甸的責任。也堅定了我創作一本蔡鍔傳記的決心。
我從部隊轉業回地方時,本想好好寫寫蔡鍔將軍,但因為生計奔波,一直無暇顧及。踏上南下廣東創業之旅,盡管南國尋夢的日子生活漂泊不定,但蔡鍔精神一直在鼓舞我。2003年春天,我重返闊別七年之久的故土,發現家鄉的麵貌已有很大的變化。但洞口縣山門鎮蔡鍔公館等古跡因投入不足,仍一片蒼涼。我又握起了手中久違的筆,下決心好好寫寫蔡鍔將軍。
上圖為:2010年8月22日邵陽日報刋發新聞,報道我創作《儒將蔡鍔》的經曆。
上圖為:2011年3月13日惠州日報刋發新聞, 報道我利用打工間隙創作出版《護國將軍蔡鍔》《儒將蔡鍔》的艱辛曆程。
我揣著文學夢想和思鄉情懷,集中精力,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廣泛地搜集材料,殫精構思。六年來,我在祖國大江南北奔波,四處走訪。我在日本、北京、天津、成都、貴陽、昆明、長沙、南寧、瀘州、邵陽等地的圖書館裏,我坐熱了冰冷的板凳,手指抄出了厚厚的繭子,並走訪了眾多辛亥元老的後人,爾後又夜以繼日地進行創作。
2006年12月,我又一次回到家鄉采訪,通過山門、水東等地的實地走訪,搜集了大量鮮為人知的史料。特別是對蔡鍔將軍出生地之謎進行了廣泛查證,通過浩如煙海的史料及查找有關物證,證實了蔡鍔將軍1882年12月18日出生湖南省武岡州龍管鄉楊灣團大壩上(今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水東鎮楊灣村大壩上)(這一重要曆史發現,填補了國內同類傳記作品的空白)。
上圖為:蔡鍔“分路碑”,2001年5月16日,洞口縣水東鎮楊灣村村民尹大金農耕時發現了以“蔡正陵男艮寅”之名立的“分路碑”。該碑為青石質,長方形茶盤式樣。通高65cm、寬30cm、厚15cm,字體小楷陰刻,筆力遒勁。上方自右至左橫刻“長命富貴”四字,下方正中豎刻“弓開弦斷,箭來碑擋”八字,兩邊分刻“右走石下江”,“左走山門”,上款“信士蔡正陵男艮寅”,下款“光緒九年二月立”。從蔡鍔“分路碑”上的文字記載,2003年經湖南省文物鑒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二級文物。此碑的出土與民間資料構成證據鏈,充分佐證蔡鍔出生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水東鎮楊灣村大壩上。
此係列作品創作是一個得罪人甚至是易犯“眾怒”的事,因為蔡鍔出生“邵陽市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一說在社會上已深入人心,要顛覆此說而主張蔡鍔出生“洞口縣水東鎮楊灣村大壩上”一說,在開發旅遊經濟,打造曆史文化品牌的當今社會確實會讓很多人不爽。陶淵明虛構的桃花源其原型地就讓人爭得死去活來;湖南說、安徽說、江西說……紛至遝來,令人眼花繚亂,何況一代名將蔡鍔出生地呢!我深知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個中厲害,但我認為蔡鍔將軍屬於洞口,也屬於邵陽,更屬於中國。蔡鍔將軍創造的曆史功績,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湖南人民的自豪。我們了解曆史,銘記曆史,尊重事實,才是對曆史和蔡鍔將軍最好的緬懷和慰藉。
因此我主張的蔡鍔將軍出生“洞口說”並非是因源自於對鄉梓的拳拳之情的偏心而作此庸俗之辯,而是博征曆史,廣引實物,參酌學界研究之成果,精心甄別,還曆史以本來麵目的結果。
上圖為:2007年12月16日,本人(左)在貴州威寧考證與威寧蔡氏家族代表蔡登峰(中)、蔡定常(右)手持蔡鍔推崇的座佑銘“澹泊明誌”書法作品合影留念。
在創作期間,我通過互聯網找到蔡鍔將軍在雲南主政期間,曾在貴州省威寧縣(毗鄰雲南)草海一帶訓練新軍的線索。2007年2月初,盡管臨近春節,為了盡快完成《護國將軍蔡鍔》《儒將蔡鍔》稿的創作,我從深圳寶安國際機場乘坐開往貴陽的航班,爾後坐上貴陽至威寧的長途汽車前往雲南邊陲采訪。在威寧蔡登峰、蔡定常及林四才等熱心朋友的帶領下,我來到昭通、威寧等當年蔡鍔將軍訓練新軍的地方實地考察。我在昭通和威寧停留了幾天,於2007年2月10日沿著當年蔡鍔將軍護國討袁出征路線過畢節、敘永,爾後來到瀘州,沿途通過深入鄉村田野,了解到許多關於蔡鍔將軍當年出征的軼事。
在戰友謝華友等人的陪同下,我來到瀘州市納溪區采訪,納溪區護國鎮宣傳委員趙厚榮、外宣辦幹事周福超等人得知我的來由後,非常熱情地帶領我參觀護國岩等愛國主義紀念基地,並向我提供了許多寶貴曆史資料。在瀘州采訪期間,我走訪了敘永鬆坡樓、棉花坡等重要場所,從瀘州返回廣東,2007年2月17日回到惠州正好是除夕夜。
上圖為:2007年2月13日,本人在瀘州市納溪區護國戰爭棉花坡戰役戰壕遺址采訪。
後又在戰友黃小斌、李潔等人陪同下,我去成都、昆明等地采訪調研。為補證蔡鍔將軍當年在日本大森海灣與黃興、陳天華等同鄉探討救國之計等材料,我自費遠赴日本作實地考察。
無論采訪於昔日腥風血雨的護國戰爭戰場,還是伏案於酷暑寒冬的寂寞深夜,無不被蔡鍔將軍的高尚人格魅力所感動。蔡鍔將軍首先是一個真誠的愛國主義者。因為喊愛國主義口號的人很多,但真正把愛國主義當做一項事業去做,把它付諸行動,為了愛國去拚命幹的,蔡鍔將軍算是其中一個。蔡鍔將軍同時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無論從“重九起義”還是“護國戰爭”,他表現出來的都是智勇雙全,不畏艱險,不懼強敵,不怕犧牲,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有“亮劍精神”。其次是勤政、廉政方麵的表率。“重九起義”後,麵對雲南省的財政困難,他帶頭減薪,薪俸從每月600元降到120元,後來又降到60元,隻相當於一個營長的收入;蔡鍔入京後,袁世凱委任數個要職,多份薪資累計超過5000塊大洋,但他卻沒有一一去領取,僅領取最少金額的那份薪水。蔡鍔離京後高舉反袁護國大旗,袁世凱責令湖南都督湯薌銘查抄蔡鍔家產,結果湯薌銘隻能以“實無財產可查封”來複命;蔡鍔逝世後還欠著很多外債,而他的家人則是靠著撫恤金和同僚的奠儀來養家糊口。
上圖為:2017年1月,本人受上海洞口同鄉會李林邀請, 為上海工作的洞口鄉親講述蔡鍔故事, 宣傳蔡鍔精神。
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找尋先輩的革命足跡,追憶先輩的革命歲月,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先烈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及民族精神,增強14億中華兒女的凝聚力,促進海峽兩岸的早日和平統一,我決心將《護國將軍蔡鍔》《儒將蔡鍔》稿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付諸出版。
特別是《儒將蔡鍔》這部書稿,修訂後共計35餘萬字,但我搜集及創作的素材至少達300萬字以上。我從興衰沉浮的曆史發黃變脆的報紙雜誌與書籍當中,傾聽諸位名家熱情或激憤的心聲,與他們展開心靈深處的對話,體味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變幻莫測的曆史風雲。
上圖為:2019年1月13日惠州日報刋發新聞,《儒將蔡鍔》獲得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具影響力優秀長篇小說獎。
《儒將蔡鍔》取名,說來也很有緣由。陳石遺雲:“軍人之能詩詞者,近不多見。”蔡鍔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傑出的軍事家。他文武兼資,既是不可多得的“帥才”,也是不可多得的“詩才”,學有根柢,嚐論文學曰:“讀《出師表》,則忠之心油然而生:讀《哀江南》,則起亡國之悲痛;披嶽武穆、文文山等傳,則慷慨激昂;覽《山海經》《搜神記》等籍,則遊心異域,人之情也。獨怪乎中國之詞人,莫不摹寫從軍之苦與戰爭之慘,從未有謂從軍樂者……求所謂如‘不斬樓蘭終不還’之句,則如麟角鳳毛之儒雅倜儻,梁啟超也譽之為“儒將”。1908年,蔡鍔在廣西任新軍標統,駐節南寧。軍務倥傯之際,猶不忘托人購買《玉溪生集》(注:即李商隱詩集),可見他文學素養高,平日偶作詩聯,決非附庸風雅者可比。
如1907年7月20日《遊青山別墅》:
八洲風月到蓬瀛,回首中原恨未平。
醉臥青山一灑淚,茫茫今古笑浮生。
1908年2月28日《步徐佩玉女士吊秋瑾原韻四首》:
……
中原女俠慨凋零,血染錢塘水尚腥。
離緒柔魂飄泊處,泣號風雨短長亭。
……
1908年冬或1909年春《南寧寓廬聯語》:
澹泊明誌;
夙夜在公。
此聯工穩勁拔,亦堪稱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從這副對聯當中,我們可以看到蔡鍔將軍的高尚情操和為共和事業、革命事業矢誌不移、嘔心瀝血的決心和壯誌。
蔡鍔贈孫中山總統府書記官阮甸韓:
水流心不靜;
湖近意先凉。
贈小鳳仙一聯:
此地之鳳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名珠。
1912年蔡鍔《挽雲南重九起義烈士》:
天涯秋色又將來,對風雨滿城,猶見提戈殺長賊;
地下國殤長不死,奉馨香萬古,何勞服藥苦求仙。
這是蔡鍔將軍為在重九起義過程中犧牲的烈士撰寫的一副挽聯,武昌起義勝利後,蔡鍔、唐繼堯等決定於1911年10月30日(農曆九月初九,故稱“重九起義”)在雲南昆明舉行武裝起義,並宣布雲南獨立。最終,經過一夜的浴血戰鬥,起義部隊在雲南陸軍講武堂師生的幫助下占領了全城,並活捉雲貴總督李經羲,徹底推翻了清王朝在雲南的統治。但是,起義勝利的背後卻是革命英烈的流血犧牲,為此蔡鍔將軍親自撰寫了這副挽聯。
題雲南昆明大觀樓(此聯是蔡鍔為大觀樓所擬,未用;蔡鍔逝世時,其幕府彭少衡用作挽聯挽蔡鍔):
萬方多難此登臨,把酒話滄桑,試看茫茫風雲色;
三年奔走空髀骨,哀時問詞客,誰識悠悠天地心。
討袁烈士湯覺頓、王廣齡、譚學夔於1916年4月12日在廣州犧牲,這就是震驚全國的海珠凶殺案,蔡鍔曾為“海珠三烈士”撰寫挽聯:
才若晨星,國如累棋,希合而支持,乃聚而殲絕;
君等飲彈,我亦吞炭,與生也廢棄,寧死也芬芳。
這副對聯是蔡鍔將軍為被袁世凱嫡係龍濟光部殺害的“海珠三烈士”等人親自撰寫的挽聯,表達了蔡鍔對“海珠三烈士”不幸犧牲的惋惜之情和自己決心以病體之軀(下聯中的“吞炭”指當時蔡鍔身患喉疾)繼續為革命奮鬥、寧死不悔的壯誌。同時,也能看出蔡鍔將軍在革命受挫後憂心如焚、悲痛憤懣的無奈。
1916年,蔡鍔率部同北洋軍閥交鋒於四川瀘州。部將趙丹犀冒著槍林彈雨,浴血奮戰,垂勝關頭,壯烈犧牲。
蔡鍔挽部將趙丹犀
悲夫!悲夫!帷幄失智囊,軍旅折良將;
壯哉!壯哉!碧血貫長虹,丹心照汗青。
這是蔡鍔將軍為部將趙丹犀親自撰寫的挽聯,趙丹犀是山東省海陽縣城裏人,出自書香門第,曾拜師習武。因為年輕時經常除暴扶弱,遂有“青春豪俠”的美譽。
蔡鍔諷挽袁世凱聯:
辛亥革命,你在北,我在南,野心勃勃,難容正人,懼我怕我,竟欲殺我;
海內興師,上為國,下為民,雄師炎炎,義無反顧,罵你笑你,今天吊你。
袁世凱去世後,蔡鍔親撰了一副諷挽聯。通過上下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袁世凱與蔡鍔將軍之間的恩恩怨怨,並且也可以看到一個可愛的、嫉惡如仇的蔡鍔將軍。
蔡鍔的軍旅詩也“上馬殺賊,下馬作露布”,儒將風流,良非虛譽;如他在首義誓師會上的誓言:
“吾明知力非袁敵,吾為全國人人格而戰而已!”
這是蔡鍔的誓言,為全國人的人格而戰,這樣的誓言使得他區別於曆朝曆代所有以武力號召天下的革命者,而獨標大義於所求。
蔡鍔的《護國軍出師誓告國人文》等,文采飛揚,蔡鍔於興師反袁之初便能夠用如此坦誠的語言把大眾所關注的話題寫出來,這是何等的堅毅,又是何等的磊落。蔡鍔的《告別蜀中父老文》,此文不僅充滿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憂國憂民之心,而且文辭優美,餘韻雋永,“使人一覽淚沾襟”,可與諸葛亮的《出師表》媲美。
從1916年到現在,曆史的發展證實了蔡鍔的價值。時人朱撫季《雲溪詠懷》詩句雲:“曆史無情終有序,區分美醜極森嚴。” 以此詠蔡鬆坡,確實是再恰當不過了。
上圖為:2011年8月21日,本人在開發邵陽建設家鄉專家顧問委員會工作會議上,作了開發蔡鍔文化品牌助力家鄉發展的報告。
蔡鍔雖不以文藝著稱,然偶有所作,亦複卓犖不凡。蔡鍔詩聯整體雅致豪邁,彰顯男兒皓氣。左學訓雲:“數民國以來之軍人,富修養,明大義,持身謹嚴,時時以國事為念,而絕無黨人與軍閥之陋習者,吾必以鬆坡先生為首屈一指……詩歌聯語,雖吉光片羽,亦可窺見先生人格之偉大。”2010年嶽麓書社出版的《湘雅摭殘》評其詩稿雲:“革命元勳,詩故沉雄乃爾。”可見後人對其評價之高。英雄本色,詩品固如其人品也。
眾所周知,儒將專指武功膽略、才識道德同時具備的正麵將帥。中國曆史上的武將很多,但真正被稱為儒將的卻屈指可數。關於蔡鍔之“儒將”,在《憶蔡鍔》一書中,元帥朱德曾有經典回憶:“(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體弱麵白,瘦瘦的臉上,兩眼相距甚寬。雙頰略像女性,但卻顯得嚴峻、剛強。為人沉著,態度莊重,對待自己及所有學員都要求甚嚴。時間可以證明,這個瘦弱的人乃是當時最出色最富潛力的領導人之一,擁有與生俱來的組織和行政天才,而且是一個連最狡黠善變的官僚也會中他計謀的領導人。”蔡鍔武功膽略已世人皆知,其編撰的《曾胡治兵語錄》更被譽為“現代《孫子兵法》”,既是雲南陸軍講武堂的教材,又被黃埔軍校選為教材;就連共和國元帥朱德馳騁疆場,也常將此書帶在身邊;國共兩黨眾多高級將領曾直接受到蔡鍔將軍的培育或軍事思想之影響。
“千年柳樹做衣架”,蔡鍔完全可以走順暢的“學而優則仕”之路,但維新失敗讓他棄文從武,改名蔡鍔,取其“砥礪鋒鍔,重新做起”之意,發誓“萬裏山河當澡盆”,“建造一強有力之國家,以驟躋諸強之列”。護國戰爭起兵,明知自己實力根本無法抗衡袁世凱,但蔡鍔毅然強調“雲南必須挑起重擔”,因為“這次起事,所爭的不是成敗,而是為四萬萬中國人爭人格”,所以“別無辦法。反正我的日子也不多了,我要把全部生命獻給民國”。正是因為精神的力量,心中隻有“國”和“民”,所以在蔡鍔短暫的一生中,沒有依附過任何所謂權勢!如果說以矢誌不渝愛國愛民為核心的獨立人格是蔡鍔“儒”之基,那麽,身先士卒、廉潔奉公則是蔡鍔“儒”之本。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原副係主任,中國音韻學研究會顧問、原會長唐作藩認為:“蔡鍔的一生,短暫而輝煌。他學貫中西,博學多才,在政治體製、憲政研究、軍事教育、治軍思想、詩詞楹聯等諸多方麵均有建樹,並充分展現了他的道德情操和愛國情懷。蔡鍔確乃一名曠世儒將。隻是在那特定的曆史背景下,其文名為其武功所掩蓋罷了。”正因為上述一係列原由,我於是其中一部書稿取名《儒將蔡鍔》。
在慶祝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前夕,我將書稿送給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中華全國總工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周玉清伯伯和湖南省軍區原副政委謝光豪將軍這兩位德高望重的長輩,向他們匯報書稿創作的初衷及艱辛筆耕情況。兩位長輩桑梓情深,對《護國將軍蔡鍔》《儒將蔡鍔》的創作出版非常關心和支持,不僅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而且給我協調多位知名的專家學者審閱書稿。
上圖為: 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中華全國總工會原黨組副書記、副主席周玉清勉勵本人創作蔡鍔係列文學作品。
我在祖國大西南部隊服役時,有了一些原始資料的積累;我後來又利用近六年時間為創作《護國將軍蔡鍔》《儒將蔡鍔》奔波和忙碌,因長期伏案疾書,因過度勞累而患上嚴重的頸椎炎。2010年1月在《護國將軍蔡鍔》《儒將蔡鍔》正式出版之際,我因長期伏案創作,頸椎疼痛厲害,在終校書稿時,我因頭和脖子不能動彈,隻好將我兒子的小板凳架在桌上,將書稿置在凳上與視線平行,站立著校對以減輕疼痛。
多年來,我念念不忘蔡鍔將軍是我的同鄉,蔡鍔曰:“治軍之道,以勤字為先。身勤則強,逸則病。家勤則興,懶則衰。國勤則治,怠則亂。軍勤則勝,惰則敗。”
特定的曆史時期,蔡鍔作為一個隱忍的革命者,他韜光養晦,深謀遠慮。儒家傳統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我完善的學說,對蔡鍔有很深的影響。要“治國平天下”,必須先要“修身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是蔡鍔一生的重要行動準則。以這種“修身”“齊家”的精神來治國,自然易於“平天下”了。因而說說蔡鍔不僅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是一位儒將;蔡鍔作為清末民初時局發展過程中反映時代特征的指示器和坐標,是不可取代的。
他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蔡鍔將軍濃烈的桑梓之情,流溢於三湘四水。蔡鍔將軍是家鄉人民的驕傲,更是湖湘子弟的自豪。作為一名遊子,我時刻眷念著故鄉,但又沒有什麽能力和條件回報故鄉,於是利用學到的一點文史知識來研究蔡鍔將軍,為宣傳蔡鍔愛國主義思想,為宣傳美麗家鄉盡點綿薄之力,我覺得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護國將軍蔡鍔》《儒將蔡鍔》的創作雖然不夠理想,但思鄉情結和文學夢想促使我盡心盡力投入蔡鍔係列作品的創作。
這裏,尚須說明的是《儒將蔡鍔》於2010年3月出版後,很快脫銷;我準備二次再版, 為了考證有關史料, 我用了一年時間,沿蔡鍔戰鬥生活過的地方, 又舊地重遊一遍。
上圖為: 2018年7月15日, 本人有幸在瀘州著名作家王光全陪同下,參觀護國戰爭遺址,並登臨雪山關。
特別是2018年7月15日,我有幸在瀘州著名作家王光全陪同下,參觀護國戰爭遺址,我與王光全遊覽雪山關。雪山關乃川南第一雄關,位於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赤水鎮境內,距敘永縣城南90公裏,為明洪武年間壘石而成,驛石築關,西鄰赤水河,海拔1885米,為四川盆地南沿最高峰,因山高且頂上常年積雪時間長久而得名,也是古時川鹽入黔滇、滇茶入川的必經之路,被稱為鹽茶古道。《清一統誌·敘永廳》:雪山關 “在廳東一百裏”,後廢,今有古關遺址,呈長方形,南北寨門均題額 “雪山關”。
1915年12月蔡鍔將軍首舉護國義旗,親率護國軍主力從昆明北上討袁。1916年1月他率軍揮師川南,就是沿鹽茶馬古道(又叫南絲綢之路),從可渡河進入畢節威寧,在草海邊的六洞橋閱兵後北上。
上圖為:2007年2月12日,本人在瀘州市納溪區永寧鎮采訪。
到赤水河後,蔡鍔將軍頂著漫天大雪翻越雪山關後於1月31日駐馬雪山關上,此時,護國軍先鋒部隊已占全領瀘州軍事重鎮永寧,夫人潘蕙英生下次子,蔡鍔見捷報頻傳,家中又傳來喜訊,於是揮筆寫下討袁征程中的“第三封家書”,遂給兒子取名永寧,同時也是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護國運動,讓後人知道和平和安寧來之不易。並與朱德在雪山關題下膾炙人口的關寨楹聯一對:
“是南來第一雄關,隻有天在上頭,許壯士生還,將軍夜渡;
作西蜀千年屏障,會當秋登絕頂,看滇池月小,黔嶺雲低。”
這副對聯真切地描繪出雪山關一帶山川的雄秀,表現出將軍寬廣的胸懷、非凡的膽略。兩聯竟是珠聯璧合,令人傳頌至今;此對聯後來鐫刻於南寨門。雪山關由此成為討袁護國戰爭的重要紀念地之一和瀘州市風景名勝旅遊景點。
上圖為:上圖為: 2018年7月15日,登臨雪山關, 在關寨此楹聯前留影。
當時川滇古道、川黔古道背夫及騾馬往來常常宿於雪山關,關前關後石板古道上至今馬蹄痕和拐耙窩還能找到。這是山區勞動人民肩擔背磨艱難翻越雪山關的曆史見證。我於是與王光全即興在雪山關作詩留念:
遊雪山關緬懷蔡鍔將軍
✪王光全
策馬揮師入蜀關,討袁護國下川南。
硝煙烽火西風嘯,情係蒼生美譽傳。
和王光全《遊雪山關緬懷蔡鍔將軍》
周後運
當年鏖戰壯雄關,護法擎天禹甸南。
莫道桑田滄海變,神州依舊美名傳。
上圖為:2016年11月30日, 本人作品《尋訪蔡鍔村有感》獲民革湖南省委、湖南省詩詞協會主辦全球“鬆坡杯”全球詩詞大賽優秀獎。
上圖為:2019年12月29日, 本人向解放軍“狼牙山五壯士英雄連” 贈送蔡鍔文學作品。
2019年《儒將蔡鍔》獲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優秀長篇小說作品獎。頒獎前夕,媒體記者向我求贈作品,但我已找不到樣書了;很多讀者朋友要求再版重印,我是一名業餘草根作家,寫書出書帶給我的榮譽感其實已經早被淡化了,因為我的生活沒有因創作出版曆史文化名人係列文學作品而帶來變化,但我還是堅持寫作,還是堅持做自己希望做的事情,孜孜不倦地躬耕在方寸之間。而寫書帶來的收益對於我來說,其實知識的積累沉澱遠遠高於金錢上的收入,因為我有時候也在糾結,這似乎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付出和得到好像不成正比。不過想到自我認知的提高和更多受益的讀者,我真心覺得還是很值得去做的。《儒將蔡鍔》再版,受到鬆坡學社及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會眾多專家教授關心與指導,2020年5月,《儒將蔡鍔》正式精裝再版。
上圖為:《儒將蔡鍔》出版發行後成暢銷書,2020年5月再版精裝上市,受到廣大讀者關注與喜愛。2021年12月被列10部湖湘文化新著薦讀圖書之一。
上圖為:2017年春水東鎮蔡鍔故居開始按原樣恢複建設,4月28日,蔡鍔嫡孫蔡協回鄉參加洞口縣山門鎮蔡鍔公館新翻修展示開放活動,在下榻的洞口裕峰賓館揮筆題寫了“蔡鍔故居”四字;家鄉人民懷著對蔡鍔全家的深厚感情,2018年11月30日蔡鍔故居恢複後,將四字鐫刻牌匾,懸掛在大壩上的蔡鍔故居。
上圖為:2020年疫情期,本人將《蔡鍔賦》及蔡鍔係列作品整合開發成“共和國印記紅色珍藏品”。因紅色作品文創有新突破,獲得“惠州市退役軍人創業先鋒典型”稱號。
由於蔡鍔將軍是一位非常傳奇的軍事家、革命家和政治家,他英年早逝,因而媒體對他個人及他的後人的報道也很少。另外,近代曆史學家以及政治家對他的政治主張和建軍思想持有不同爭議,況且其事跡又過去近一個多世紀;加之,作者的認識能力、寫作水平均有局限,故資料很難搜集,采訪難度也很大,作品也一定有些不當、瑕疵和粗糙的地方。對此,我謹以懇切的心情,敬望廣大讀者朋友予以批評指正。
上圖為:2013年8月16日,中國著名文化學者、清華大學教授、博導、香港鳳凰衛視高級策劃王魯湘在南國書香文化節與本書作者周後運暢談蔡鍔將軍的愛國精神,並高度肯定此書具有文學及曆史的雙重意義。
上圖為:2016年11月21日,本書作者周後運(右一)應邀回邵陽出席“蔡鍔愛國思想研討會”,與蔡鍔長孫蔡協(右三)、長孫女蔡慈(右四)、三孫女蔡慰慈(左四)及時任中共大祥區委書記吳勁鬆((右二)等合影留念。
上圖為:2019年11月15日,本書作者周後運(右六)應邀回長沙出席第二屆“鬆坡精神”暨蔡鍔將軍誕辰137周年紀念研討會與參會的蔡鍔研究專家、學者合影。
上圖為:為深切緬懷蔡鍔將軍誕辰140周年暨逝世106周年, 2020年4月5日,本人(左六)為蔡鍔出生地水東鎮捐贈5萬元蔡鍔文學作品, 助力鄉村振興, 在蔡鍔故居與水東鎮黨委書記周後友(右七)、鎮人民政府鎮長王嘉穎(左五)、洞口縣政協常務副主席賀昌炳(左七)、洞口縣鄉村振興局局長袁雲華(左八) 等黨政領導在水東鎮楊灣村大壩上蔡鍔故居合影留念。
上圖為:2019年4月16日邵陽晚報報道我創作蔡鍔係列作品事跡.
上圖為:2019年5月24日湖南日報報道我創作蔡鍔係列作品事跡.
上圖為:2022年4月,《國防教育》雜誌報道我為蔡鍔出生地水東鎮捐贈5萬元蔡鍔文學作品, 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聞。
今年是蔡鍔將軍誕辰140周年暨逝世106周年, 我雖早已離開雪山關、離開雪峰山返回南粵,但我禁不住浮想聯翩,腦海中不斷閃現雪山關的碑刻詩詞和雪峰山的自然風光,希望雪山雄關的未來更加美好!我心中的雪峰山、雪山關,雄關巍巍,似乎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蔡鍔猶如一座曆史的豐碑,永遠矗立在我們心間。
2022年6月21日於廣東惠州
作者周後運簡介
周後運 1971年生於湖南洞口,旅居廣東惠州,自幼酷愛文學,專修新聞和法學,曾從戎、務工、從政、業商;係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中國現代史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並先後創作出版《護國將軍蔡鍔》《儒將蔡鍔》《開國將軍袁也烈》《碧血丹心—鄧演達傳》等文學作品八部。其中長篇小說代表作《碧血丹心—鄧演達傳》2014年8月被南國書香文化節列為重點出版物,並獲惠州市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圖書獎、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具影響力長篇小說獎;《儒將蔡鍔》獲得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優秀長篇小說獎。長篇小說《開國將軍袁也烈》獲惠州市軍事題材文學創作貢獻(優秀)獎。被授予廣東省“書香嶺南”全民閱讀模範個人、第十七屆“中華優秀文藝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當選為奧運會火炬手。